圖:微笑陶俑
從小時候包被單幻想古人的寬袍大袖之飄逸,到驚豔於大明宮詞的盛唐奔放華麗,一直都很想要穿漢服過日子,但是穿還是不穿,合時代否?一直是很多人抨擊與討論的問題。
因為台灣對於漢服不是那麼熱衷,就算有也是不符形制的戲裝,較常見的是像戲說台灣的那種漢式旗裝,女裝是寬大的上衣加裙子,或是鳳仙裝,男裝就是常見的長袍盤扣。我不是很喜歡這種感覺,於是轉向大陸的漢服吧跟大明衣冠去探詢更正確的漢服以免貽笑大方,但是裡面對於正統卻一直在爭吵不休。
漢服之美,貴在樸實與穿出氣度
因為考古中衣物沒辦法保存那麼久,從經典的馬王堆、黃升墓出土文物,到陶俑壁畫及仕女圖,最完整的只能是明代衣物,但又不表示其他款式不是正統,漢有曲裾直裾深衣,穿起來人變得修長且挺拔。唐代流行的齊胸襦裙和圓領,讓體態身段優美。胡服的引進使得袖子變窄、另有一番風味。宋代褙子使女子纖細,緩緩而行優雅美麗。明代有交領襖裙、馬面裙都是很端莊的款式,當然現在只論款式不論朝代,這些衣服有的宜夏宜冬,也有輕巧款式,完全適合日常穿戴,不過如果我自己以後要開書畫店或是江南小鎮那風格的店每天穿就更有味道了吧~所以平常喜歡收集大家穿漢服的圖,都是很適宜的,希望以後漢服能夠像和服一樣不會被人側目,大家都重視一下漢人五千年來穿過的衣服就好了。
曲裾直裾都很有漢風,但是好像有點不方便,(不過這問題不大,2010夏天流行的連身短褲這麼不方便大家還不是愛穿的很~)
舊文寫於2010-09-28 01:03:51
//以下2012更新//
從直裾說起,直裾是一件式的衣服,衣連裙,係屬上下連裳制。曲裾則是有繞裾。
裾就是指衣服的大襟。直裾下裳部份剪裁為垂直,衣裾在身側或側後方,沒有縫在衣上的繫帶,由布質或皮革製的腰帶固定。漢代以後,由於內衣的改進,盛行於先秦及西漢前期的繞襟曲裾已屬多餘,本著經濟勝過美觀的歷史發展原則,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普及,成為深衣的主要模式。 BY 維基百科
深衣制,主要是交領上下連裳的衣服屬於這個範疇,是因為直裾跟曲裾會把人的身體藏的好好的,藏在衣服深處之意,深藏不露,才有莊重之感,叫做被体深邃。
不過,那僅僅只是深衣制的其中一個廣義意思,之後我們談到男裝的時候,會再看到朱子深衣,那時候再說吧。
By the Way~~~上下連裳但是卻是上下分裁再縫合喔~中間有縫線的~
曲裾,全稱曲裾袍,又稱繞襟袍,是漢服的一種。由於屬於上下分裁式,類似深衣,故又稱曲裾深衣、繞襟深衣。曲裾袍右片衣襟接長,加長後的衣襟形成三角,經過背後,沒有縫在衣上的繫帶,以腰帶繫住三角衽片的末梢來固定。這一狀況可能就是古籍資料提到的「續衽鉤邊」。「衽」是衣襟。「續衽」是將衣襟接長。「鉤邊」是形容繞襟的樣式。流行於先秦至漢代。
上面那件是馬王堆出土曲裾,下面是直裾。
簡單來說,以前褲子的發展不好,所以上衣要長要繞,把身體包好,不然會著涼。
後來褲子的發展趕上了,屁屁終於受到保護,所以繞的長長的曲裾就有點式微了,男性較少穿著,還是直裾流行。
花俏的曲裾,在女性中繼續流傳,長長的衣襬,行不露足,緩緩而行,儀態萬千。
照理講應是先秦至漢初還有曲裾,應是到東漢末就有點少了,而且那時候流行大袖子,頭髮要梳高高,跟電影赤壁有一點不一樣,電影赤壁那是西漢初的裝扮了,葉錦添有點弄錯了,不過還是很漂亮。
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 絳紅紗印彩續衽直裾綿深衣
算是第一個漢代出土的衣服了,不然都只能靠壁畫,漢俑來推測。
這個是很棒的馬王堆環緣,不過是做給人偶穿的娃衣。
話說三繞二繞曲裾是從何處而來的呢~看下圖
左上那個,可以看到衣緣是有到地的,而不露裡裙,跟現代曲不一樣
也請好好觀察美麗的鳳鳥紋~
根據推測應是這樣的構造,不過因為只有木俑,還是很難推測出來。
繞的部分很長,做工很複雜,也很費布,所以才會說這樣的衣服在有裆褲出現後,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所以直裾還是比較實用。
BUT!!
要說一個很重要的一個BUT,有一種東西叫小曲,不知道哪一部戲先出現的,整整誤導了漢服體系的發展,影響了影視服30年有吧
那可怕的小曲據說是出自於西漢的步兵俑,由此衍化成小曲的樣子
長的很逗趣,但是請看他的上衣,是長版的,過腰在加上腰帶,下面穿褲子,因為他是步兵阿,當然要穿褲子才能行走方便。
左邊的是男生,穿褲子,右邊是女生,她的曲裾袍一定是及地的。
但不知為什麼就變成小曲了
為了大家眼睛著想,我就不放那種閃亮亮可怕的影樓裝了,我們來看美人心計,標準的小曲跟八字袖跟寬腰帶。
八字袖就是,一個很像和服的一種袖型,因為店家布料用的不夠多,所以手會露出來,在身前形成八字,看阿~那就是八!!
所以要買大袖衣服的人們愛朱意啊!!一定要請店家袖子做長一點,過手回袖才是正統~
和服的袖子比較短。
而正式的漢服,在兩手合攏時應是垂直貼合的,而不會開開
真要命,獻醜了
袖型上次也說了,↓隨著年代改變著~通常會有同時並存的時候,不能武斷
(以上是2012的補充)
賞析
來看看幾款我個人很喜歡的曲裾,都是布料沒有過於華麗,亮面或是繞了很多圈,是很基本款的~
↑先從殘夜閣出品的橘頌開始,當初看到真是驚為天人,怎麼有人能把曲裾穿的這麼美,整個人就是有氣質,圖中是知名的摽有梅姊姊。
↑一樣是摽有梅姊姊,氣場十分強大。
↑瞳菀出品的馬王堆曲裾可是很有口碑的,還有系列的教學穿著圖,非常經典。
↑不能不說雙玉甌,這家曲也是經典了,這套宓妃三重衣真是天價阿,要想只買外層的直裾也是很難的阿~但是三重衣就是要穿三層才有層層相疊的美感阿~
↑一樣是雙玉甌,都是樸實的款,感覺深色衣領再加一層白外緣就很好看阿~
說道三重衣,纖雲館的三重衣做得很不錯。
以下是示意圖:
第一層↑袖子都會比較長,且是異色袖領。
第二層,直裾,袖子比第一層短一點。
第三層,三繞曲裾,垂胡袖,鳳鳥紋。
可以在領子看到美好的三層顏色。
袖子層層疊,所以配色很重要。
而說道三重衣就又得再提一下,難得有在衣服配色上下功夫的這部戲了,美人心計。
說的是漢武帝之前的故事,以往在大漢劇裡當壞人的竇太后這次來說她年經的故事,其實歷史上沒有永遠的壞人,只是時勢造就罷了。(或是端看編劇怎麼拍)
劇組這次用心的配色,顏色真的很美,只可惜形制上杯具了。有點結合畫皮電影跟和服的感覺。
領子往外拉低得露出鎖骨,這在古時候並不是一件符合禮儀的事,而且像是小曲的衣襬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腰帶寬加細也不想再說了,更何況這是"偽三重衣",也就是沒有真的是三件,領子顏色是假領,算了,就欣賞配色吧。
這件很好看~超漂亮的~折子不錯看
回到正題,曲的長度聽說是會隨時代改變的,就像哪一年流行喇叭褲,隔年就流行迷你裙是一樣道理,所以就是需要考據。
↑這位是寧絕非姊姊,穿的是竹里館的梅花短曲,也是經典了~袖子是垂胡袖,雖然短曲型制上備受討論,但是這件實在太美了~我也跟灰灰訂了一件~
↑這款不清楚是誰,但是聽說是纖雲館的衣服。一樣很美很美~
↑感覺很像是甘草記,貌似青瓷白露的粉紅版本,袖子是垂胡袖,
一樣很美~
↑這款我就更不確定了,完全是因為配色很美跟人美而放進來,腰帶那邊那個細腰帶有爭議阿~感覺像是戲裝,不過此人穿得很美我可以原諒她~
↑既然都丟了貌似戲裝的,就不能不說葉錦添在赤壁裡為小喬設計的衣服(參考馬王堆設計的),先不論他是戲裝好了,這個鳳鳥紋布料就很美了,設計也很簡單,直裾帶點垂胡袖,很好看的一件衣服。
就先到這邊了,感覺曲裾就是要配簡單的髮型,總之每一件都好好看又有氣質~
話說穿曲裾的風險應該是被誤認成和服吧,不過明明日本的吳服就是從中國學過去的阿~是在本末倒置甚麼,希望大家別再錯認拉~基本上就是右衽,袖子長過手反摺,腰帶不會過於太寬,後領不會拉太~低會好好的保護背跟脖子,領口也不可能拉開露出鎖骨,這樣的特徵符合了就對了~這是凝竹個人的意見拉~
這張圖又出來玩了,和服是直線的,漢服有曲線的~
先這樣摟~下次"凝竹說漢服及賞析-齊胸襦裙篇"再見~
關於寬腰帶我要說:
那個阿~不是我要欺負寬腰帶,也不是怕大家誤認漢服是和服才要鄙視她,實在是影樓裝對於寬腰帶用的太開心了!只好特別講一下
而且我說的寬腰帶其實是寬加細,就是一種寬寬的布再用一條細腰帶綁住,影視劇的最愛。
我們應先定義一下寬腰帶,這腰帶要多寬才叫寬腰帶呢?
那其實是比例問題,這邊主題是曲裾,曲裾是一種很大氣,寬大的衣服,所以其實腰帶系的部位不會是現代大家喜歡系的地方
應該是稍微的低一點,有點像是林志玲小喬那種的感覺,系的低低的比較沉穩。
但是現代人都喜歡系的高高的因為比較顯腰,我自己都不能說這樣是錯的,因為真的看起來比較瘦。
楚人愛細腰,所以我猜寬一點的腰帶真的出現在那個時代,但是她並不是算是一種主流,一直以來細腰帶都是比較盛行的。
這裡有個貼子 寬腰帶就是和服嗎? 有很多寬腰帶的圖例,可以去看(但後面再吵架,不要看)
後來看了一個回應說得挺好的:
宽腰带在画作、壁刻中都有出现过,但是形象抽象,无法从细节上考据,而今很多宽腰带是根据和服的腰带即视感臆造的,所以会遭到抨击。不必将宽腰带视为洪水猛兽,但是也不能证明目前的宽腰带是符合形制的。
和服的腰帶非~~常的寬(感覺占了身高的5分之一有嗎?),而且會加一條細帶子,所以影劇也喜歡這樣做,過寬是不太提倡的,只好見仁見智吧~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百渡百科
http://blog.163.com/lily_4999/blog/static/1108448320118259550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