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頭必須先說,我對於男裝漢服了解沒有女裝來的深,如果有不足之處請見諒。
其實漢服男裝很簡單,一樣分常服跟禮服,以及冠服,現在的人要穿應該都是穿常服,很少會穿到禮服。
從上次說到曲裾的時候 凝竹說漢服-曲裾篇
說到"
從直裾說起,直裾是一件式的衣服,衣連裙,係屬上下連裳制。曲裾則是有繞裾。
裾就是指衣服的大襟。直裾下裳部份剪裁為垂直,衣裾在身側或側後方,沒有縫在衣上的繫帶,由布質或皮革製的腰帶固定。漢代以後,由於內衣的改進,盛行於先秦及西漢前期的繞襟曲裾已屬多餘,本著經濟勝過美觀的歷史發展原則,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普及,成為深衣的主要模式。 BY 維基百科
深衣制,主要是交領上下連裳的衣服屬於這個範疇,是因為直裾跟曲裾會把人的身體藏的好好的,藏在衣服深處之意,深藏不露,才有莊重之感,叫做被体深邃。"
早期男女都是穿曲裾,後來有褲子後就穿直裾的多,男裝上衣可以稍短,露出褲子,方便行動。
衣緣做上簡單的裝飾,女裝會有更細緻的裝飾,一看就知道不同。
下圖見 漢武大帝劇照,武帝與衛青,領緣是有紋路裝飾的
(默默說打開後文件後,發現,我檔案中的男裝居然只有女裝的百分之五,原諒我大家==畢竟我是女生)
中國裝束復原小組這張圖拍得挺不錯的,可以容易的認出不同形制的男裝,頭上戴的冠也有所不同
左邊是男裝直裾外面罩一件薄紗襌衣,細緻又顯得大氣
中間那張是唐代的圓領袍,留著落腮鬍的小夥子有著胡人的風采
右邊是標準的士大夫裝扮,溫文儒雅,要是再有個飛魚服就更好了
男裝發展到魏晉,那個時代的美學追求的是仙風道骨,加上士大夫喜歡煉丹,時而服用朱丹之類的丹藥,會使得全身發熱,便流行穿大袖薄衫,透氣又顯得仙氣飄飄,女子服裝到那時則流行垂髫等的雜裾,總之男的女的都熱烈喜愛這種神仙氣很重的裝扮。
戴梁冠、穿衫子的文吏(顧愷之《洛神賦圖》局部)
穿雜裾垂髾服的婦女(顧愷之《洛神賦圖》局部)
不過這樣的服飾也沒有流行很久,約略可以說這樣的款式適合當睡衣吧
唐代流行圓領袍,受胡人影響會把領子翻起來,袖子也變窄了,較為方便行動。
大明宮詞裡帥氣的薛紹
唐代開元年間淺色圓領袍
翻領胡服是特別存在唐代的一種特例,裡面會有好看的內裡,翻領後就可以顯出,很像是雙色衣服兩種穿法
腰上繫了蹀躞七事,其實就是一種腰帶,上面可以掛一些像是火石,小刀,手巾之類的小飾物。
不過也沒有流行很久,算是唐代特有的一種流行服飾。
以後還是以圓領袍為主要服飾,交領的衣服也依直都在
唐代的衣服影響到日本的奈良時期,那時候日本派了遣唐使,學了很多東西回去。
隨手搜一張大佛開眼的劇照,就可以發現濃濃的唐風~
宋代明代,男裝沒有甚麼特別的改變,就是那幾套基本款,中衣加外袍,交領圓領對襟的一些搭配,不同的是官服和冠的形制不同而已。
一般百姓常穿的服飾是:衫、袍、襦、襖,頭戴巾、帽、幞頭。
宋代的衫分成著於外的長衫跟裡面的短衫,分成涼衫、襴衫。
袍,有寬袖跟窄袖兩種,一班無官職的士人都穿白袍,庶民只能穿布袍,百衲袍,用很多稅布拼湊而成。
襦、襖是夾棉的中長衣,長至膝蓋間,一般穿在裡面
短褐,用獸毛或粗麻製成,一邊窮苦的百姓所穿。
褐,寬長的衣著,用粗毛粗麻製成,為到家或文人隱士所穿。
直掇,也稱直身,長而背中縫直到底的衣服,文人隱士喜愛。
常見的文人服飾多是直身、直裰、道袍、道服、深衣等形制,庶人為行動方便多穿短褐。(請參考大宋提刑官的劇照)
男裝的漢服也是一樣裡面有中衣中褲,外面穿袍
鶴氅,本是用鶴或鳥類羽毛製成,是種直領下垂,衣袖寬大曳地,披於衣外。後引申為寬大的衣袍都叫鶴氅。
有很多有關的詩詞,
"試看披鶴氅"-蘇軾
黎杖摟鞋綸巾鶴氅-沈端節
朱子深衣
近來大家著墨較深的朱子深衣,是一種禮服,經常在祭祀的場合出現,會稱作朱子深衣乃是因為宋代理學大家 朱熹對於《禮記》深衣篇中的深衣有很多的研究,而後在他著作的《朱子家禮》裡面有很多的介紹,故稱朱子深衣。
特色為 直領(沒有續衽類似對襟),卻穿成交領。下身有裳12幅,裳幅皆為梯形。
朱子深衣的每一細節都融入了禮儀教化的理念。上衣二幅,屈其中為四幅,代表一年有四季;
下裳六幅。用布六幅,其長居身三分之二,交解之,一頭闊六寸,一頭闊尺二寸,六幅破為十二,
由十二片布組成,代表一年有十二個月,體現了強烈的法天思想;衣袖呈圓弧狀以應規,
交領處成矩狀以應方,這代表做人要規矩,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亦“天圓地方”);
後背處一條中縫從頸根到腳踝垂直而下,代表做人要正直;下襟與地面齊平,代表著權衡。
就像是我們之前對於中縫的一些含意,這件深衣作為祭祀的禮服,也有很多涵義在裡面。
這件深衣我想大家一點都不陌生,常常看韓國古裝劇的人應該已經猜到了,
是的,李氏朝鮮作為明朝的附屬國,這麼一件重要的衣服傳過去是一點也不奇怪。
我們不去討論甚麼歸屬問題,只希望大家記住,這件深衣,其實也是漢家衣冠,那就夠了。
成均館誹聞的老師的衣服↑見上圖 看領子那個樣子很好辨認是韓國服飾
明華堂製作的朱子深衣
其實不只有朱熹有對深衣做研究,就像是春秋一樣,自古以來有很多厲害的文人為他寫注,
每個人的見解都不一樣,(後人的商家又做出一百種不同的版本),孰是孰非是永遠釐不清的,所以不要吵架比較好。
最好也不要認為自己永遠是對的,因為我們誰也不是真正成長在那個時代的古代人。
道袍
道袍是明代士人主要的便裝款式,是指交領、大袖、衣身兩側有內擺的長身式外衣。
這邊又可以看到孔府舊藏的道袍跟朝鮮的道袍有甚麼不一樣。
直身
直身是明代的一種重要服飾,與道袍,直裰一樣是明代士人所穿著的重要服飾。
直身的特點是兩側有擺,且擺在外部。
直裰
直裰是從宋朝開始就有的一種服飾,算是休閒服飾。
據宋朝人趙彥衛《雲麓漫鈔》謂:“古之中衣,即今僧寺行者直掇。”
兩宋時期的直裰多為僧侶穿著(少數文人也有穿著)。而到了明朝時期,直裰的款式發生變化,在文人、士大夫中流行。
直裰是長衣而背之中縫直通到下面,所以稱之為直掇,也叫直身的,也有說長衣而下無襴的叫做直掇。
相信看到這邊已經眼花了,會想說根本是一樣的吧@x@
根據大明衣冠裡寫 直身雙擺在外 道袍雙擺在内 直裰無擺
道袍有内插摆
直身有外插摆
直裰開裾,無内外插摆
關於這一類袍衫袖型大多都是琵琶袖或是小廣袖的多
貼裡、曳撒、飛魚服
明代因前朝受到蒙古人的元朝統治,所以有一個特別的衣服誕生,那就是男用連身百褶蓬蓬裙~~
這個款式出現在很多地方,像是貼裡、曳撒。
他是交領上衣跟裙子縫合在一起,裙子打了摺子,像是A字裙
最有名的是飛魚服,是明代特有的服飾,明代的東西廠跟錦衣衛在歷史上也是特有的一項特色。
這種戎裝款式始源自蒙古,元代被蒙古人統治受到了影響,新服飾引進。
“明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十四:“今圣旨中,时有制造只孙件数,亦起于元。
时贵臣,凡奉内召宴饮,必服此入禁中,以表隆重。今但充卫士带服。亦不知其沿胜于胡俗也。”
只孫,指的是蒙古語jisum,是此類袍的原名。
無袖叫做袴褶,長袖叫曳撒。
我個人覺得這衣服穿起來非常帥氣的,雖然是裙子,但他比較短,依然是方便行動的。
外面有的時候可以加一件罩甲之類的,更添英氣~
-貼裡
中衣→貼裡→褡護→圓領 燕王畫的這個圖讓我們了解明代官員穿衣的過程
貼裡也是上衣下裙,做的摺子會比曳撒來的小一點,是穿在中衣之上的內搭裙,外面罩一件搭護才穿官服。
-飛魚服
飛魚服是僅次於蟒服的高級制服,看起來雖然很像是龍,但其實沒有爪子,是有名的錦衣衛的制服喔!~
孔府舊藏的飛魚服
繡的金光閃閃,可以一窺華麗的明代服飾,我自己覺得明代的男裝要比女裝來的迷人的多,
曳撒跟飛魚服相當的帥氣,但是京城流行的織金襖裙跟金冠還是太過老氣了,不像男裝來的元氣十足。
-曳撒
明 憲宗新年元宵行樂圖 男子都穿著曳撒
明朝的蓬蓬裙曳撒有多迷人呢?可以看看龍門飛甲這部電影,雖然不是完全正確,但總算是把那個華麗跟霸氣做出來~
很重要的東廠廠花 雨化田
看這一排的百褶裙~
有機會穿越去明朝,去當刺客的話應該有機會看到這副榮景~~滿地的百褶裙~~~
每一個朝代都有流行的款式,但不變的是漢服的基本體系,右衽跟系帶(鈕扣是明代才出現)
多認識款式就可以看出很多流行的變化了~(還有氣候的變遷,哈哈)
服飾其實有很多文化底蘊,裡面的故事更是說都說不完,有機會再來說說吧~
下一期,來看看現今的漢服男裝,以及關心方文山的漢服文化節動態!
敬請期待!!
竹兒的碎念:我這篇居然從4/30寫到6/10,最後有一種想放棄的感覺,好累
其實也沒寫甚麼但是就覺得男裝體系其實好龐大,了解不夠深刻,寫的差了恐怕會誤導人,一路刪刪減減
有錯請務必留言討論,請不要胡亂謾罵~
感謝拉
參考資料:
百度-朱子深衣
http://baike.baidu.com/view/1902810.htm
漢服吧
纈芳主人《大明衣冠》
中國裝束復原小組
孔府舊藏